崴腳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,人們往往不以為然,多數患者常因崴腳后癥狀緩解而放松警惕,卻被日后出現的慢性疼痛、習慣性崴腳等踝關節不穩癥狀困擾,因為崴腳有可能導致踝關節外側的距腓前韌帶損傷,甚至跟腓韌帶也可能損傷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運動能力。
近日,在長沙市中心醫院(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)運動醫學科踝痛門診,就接診了兩位因崴腳而被困擾的患者。15歲的王安(化名)在一次下課途中不慎踩空階梯,扭傷了右腳。起初,他并未對此次扭傷給予足夠的重視,僅僅休息了幾天后,便恢復了正常的運動和學習。然而,在接下來的半年里他的右腳又發生了十余次的扭傷。孩子父親帶著王安來到了長沙市中心醫院的踝痛門診就診,接診的余敏博士耐心細致的聆聽了王安受傷的所有經過和病癥,仔細為其做了體格檢查并安排了相關的影像檢查,診斷為“右踝距腓前韌帶斷裂”。日前,安安已順利完成了“右踝關節鏡檢、距腓韌帶縫合修補術”,目前在踝關節支具的保護下已能下床活動,不日就可以出院了。
同樣,30歲的馬拉松愛好者唐嬌(化名)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。四年前,她在一次運動過程中不小心扭傷了左踝,當時雖然疼痛、腫脹明顯,但她并未將此放在心上,僅僅休息一段時間后便繼續投入運動。但此后,她的左踝關節在運動中頻繁扭傷,明顯感覺到踝關節不穩,嚴重影響了她的運動和生活。經人介紹來長沙市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踝痛門診找李良軍主任就診,診斷為“踝關節不穩、距腓前韌帶斷裂”。李良軍帶領團隊為其進行了“左踝關節鏡下距腓前韌帶修復并內支架增強術”。術后,唐嬌經過三個月規律的康復治療,現在已重新走上了跑道。
為什么一個簡單的崴腳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后果?李良軍指出,踝關節扭傷是骨科門急診最常見的損傷之一,其中距腓前韌帶是最薄弱、最容易損傷的結構。由于認識不足,許多患者在踝關節損傷后,只要X線檢查未發現骨折,便往往選擇回家休養。然而,隨著運動醫學的發展以及對踝關節外側韌帶的認知的提高,現在已經能夠更早地診斷出脛腓前韌帶損傷,并為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。
李良軍強調,崴腳后患者應及時就醫,由專業醫生進行評估并判斷治療方式。對于輕微的韌帶損傷,可采取保守治療方式,一是保護關節,可以佩戴支具或者繃帶固定有助于損傷的修復,防止距腓前韌帶進一步松弛;二是避免過早和過度負重,為韌帶愈合提供好的環境;三是受傷早期可用冰敷來消除局部炎癥,減輕疼痛;四是抬高患肢以減輕疼痛、緩解腫脹,并且逐步鍛煉肌力、活動度。對于距腓前韌帶斷裂等嚴重損傷,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存在踝關節不穩的癥狀和體征,則需要考慮手術治療。
李良軍提醒廣大市民,崴腳并非小事,切勿因一時的疏忽而給健康帶來長遠的困擾。我院運動醫學科開設的“踝關節痛專科門診”,專解決“崴腳這件小事”,當遇到經常崴腳的癥狀時,一定不要忽視,最好由專業的運動醫學科醫生提供科學的治療建議。
供稿丨運動醫學科 歐陽麗梅 宣傳部 朱文青
一審丨運動醫學科 李良軍
二審丨宣傳部 李晶
三審丨宣傳部 周陽